close
粘膜,本病,病人,病情,脾胃
提問: 關于潰瘍性結腸炎
我患此病已有7 年,近三年是每年復發一次,每年需住院一月余。三年來醫生已采用口服強的松,但此次住院期間,靜脈注射地塞米松也已產生抗體,現口服免疫制劑,但效果不明顯,大便次數每天三次,但血時有時無。不知此病有何更好的治療方法?
医师解答: 中醫對潰瘍性結腸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無潰瘍性結腸炎病名,據其臨床表現應歸屬于祖國醫學中醫內科“泄瀉”、“痢疾”、“便血”、“腸風”或“臟毒”等范疇。 本病主要病變在于脾胃與大小腸,而與肝腎關系密切。而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外因與濕邪關系最大,內因則與脾虛關系尤為重要。 感受外邪:感邪致瀉,主以六淫為患,以暑、濕、寒、熱之邪較為多見,其中以濕邪尤為多見。因脾喜燥惡濕,感受濕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運,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機逆亂,傳導失司,水谷不分,混雜而下,以致泄瀉。故有“濕多成五泄”和“無濕不成瀉”之說。另外熱邪和寒邪,皆可侵襲肺衛,由表入里,損傷脾胃,升降失調,清濁不分,引起泄瀉,每多與濕邪相兼而發病。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瀉泄源流》篇說:“濕盛而E2B8泄,乃獨由于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致病,茍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濕者也。” 飲食不節:食欲無度,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膩,濕熱內生,蘊結腸胃;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均致脾胃損傷,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轉輸吸收,反停為濕滯,而引起泄瀉。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泄瀉》中所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 肝郁脾虛:肝失疏泄,脾氣虛弱,或本有食滯,或有濕阻,復因情志不暢,郁思惱怒,則氣郁化火,致肝失條達,失于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運化失常,而成泄瀉。若患者情緒仍郁滯不解,無食滯和濕阻因素,亦可每遇大怒氣傷或精神刺激,而發生泄瀉。正如《景岳全書·泄瀉》篇所云:“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損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臟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肝強脾弱,脾氣受傷而然。” 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日久,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不愈,均可導致脾胃虛弱。脾氣不足,運化不健,胃納不香,清濁失和,乃致水反成濕,谷反成滯,濕滯不去,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命門火衰:脾之陽氣與腎中真陽密切相關,命門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幫助脾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體弱或久病之后,損傷腎陽,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則不能溫煦脾土,則運化失司,引起泄瀉。另外,“腎為胃關”,若腎陽不足,關閉失合,則大便下泄。如《景岳全書·泄瀉》篇指出:“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陰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除以上常見因素外,飲水過多,胃腸不能吸收,水留大腸,亦可引起泄瀉。寒熱濕滯蘊結胃腸,病久入絡,瘀阻絡傷,均可導致泄瀉便下粘液、膿血。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變化是什么? 潰瘍性結腸炎特點在于潰瘍形成,但在慢性病程發展中,結腸粘膜只有炎癥性改變,而不形成肉眼上可見的潰瘍病變,或潰瘍愈合只遺留下肉眼上的炎癥性病變。不論其有無潰瘍,主要病變均累及集中在粘膜層,少數達粘膜下層,更少的嚴重病例,炎癥可累及肌層甚至漿膜層。病變分布主要在直-乙狀結腸,累及直-乙狀結腸的病例,據統計可達98%。 肉眼所見:①炎癥活動期:粘膜皺襞消失,呈剝脫狀,粘膜充血、水腫,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粘膜炎性滲出物增多,血管走向不清,粘膜附有白色透明或黃色粘液,嚴重者,呈膿性狀粘液,粘膜腐爛或有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淺潰瘍形成。潰瘍之間粘膜可因水腫、炎癥形成假息肉。②炎癥緩解靜止期:粘膜蒼白、粗糙有顆粒感,腸壁增厚,腸腔狹窄或縮短,有的因炎性增生,腺體增殖,而形成息肉改變。 本病由于反復發作或呈慢性持續性病程,故活動和靜止期病變可同時或反復交替出現。 組織病理:本病呈無組織學特異性病理,卻一致認為有其特征?靜±碭謀湮合傯迮帕形陜遙啄ざ狹鴉螄?各種炎癥性細胞浸潤;隱窩膿腫形成;粘膜下水腫及纖維化;再生和修復。由于病期不同,組織病理所見也不一樣。①活動期病理組織所見:重度中性細胞浸潤,淋巴細胞、漿細胞較多。腺上皮間中性炎細胞浸潤,杯狀細胞減少。隱窩炎癥或膿腫形成。其他固有膜血管炎癥。②靜止期病理組織觀察:腸腺細胞排列不規則,隱窩數減少,既有瘢痕組織又有基底膜增厚。杯狀細胞增多。粘膜下層纖維化加重,可見淋巴管擴張。固有膜層白細胞浸潤明顯或大淋巴濾泡出現。此外,有人認為腺體萎縮或變形,對靜止期患者更具有診斷意義。 中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機是如何認識的? 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或憂思惱怒,致中土脾胃損傷,清濁混淆,濕熱內生,蘊結腸腑,氣機逆亂,臟腑失和,而致病程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其病位在脾胃與大腸,但與肝腎關系密切。病初多為濕熱內蘊,腸腑內結,瘀滯內停之象;病久損及于腎,則見脾腎陽虛,寒熱錯雜,虛實并存之證。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正虛可為氣血、陰陽俱虛;邪實可為氣滯、食積、痰濁、血瘀、濕熱、邪毒等。本病不只是結腸局部的病變,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與臟腑功能障礙、陰陽平衡失調有密切關系。有學者認為氣血瘀滯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義。各種原因影響脾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腸道傳化水濕及飲食代謝物的功能,而致泄下粘液、膿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消化道癥狀:①腹瀉:為主要的癥狀,也是常見的癥狀,常常反復發作或持續不愈,輕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糞便性質個體差異極大,軟便,稀糊狀、水樣、粘液便,粘凍便不一,但大便以粘液膿血便多見,有的表現為痢疾樣膿血便。晨間泄瀉及餐后瀉常見。個別病人早期呈腹泄與便秘交替出現。②腹痛:腹瀉嚴重者多伴腹痛,痛則瀉,瀉后痛減。疼痛多以脹痛為主,多為固定,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續隱痛者也不少見,輕型多無腹痛。③出血:是本病主要癥狀之一,輕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鮮血下流,以至休克。④里急后重:是直腸炎的主要癥狀,本病常見。⑤消化不良:為非特異性癥狀,主要見厭食,上腹部飽脹感,惡心嘔吐,噯氣吞酸等。 腸道外癥狀,多見于急期病人。①關節癥狀:與腹瀉伴發的關節疼痛,為非侵潤性,不遺留退行性病損或功能障礙。②皮膚癥狀:常見于小兒,有結節性紅斑、膿皮癥、壞死性丘疹等。③眼部癥狀:可有虹膜炎、色素層炎、葡萄膜炎的相應表現。④肝的癥狀:也是本病常見的一種表現,因肝腫大而致的肝區不適或隱痛,肝臟損害隨病變程度和病變范圍的變化而呈平行關系。 全身癥狀:①發熱:多數見低熱,中度發熱,或見高熱、寒戰、驚厥、昏迷等。②消瘦:常為中、重度病人癥狀,與長期腹瀉、便血,攝入過少,發熱消耗有關。③水腫:部分持續發作者可表現為踝以下水腫,與低蛋白血癥有關。 體征方面:①腹部壓痛:左下腹固定壓痛多見,左腰腹次之,嚴重者沿全結腸走行部位多處壓痛,常伴腸鳴音亢進。②腹部包塊:左下腹可觸及臘腸樣或硬管狀條索包塊,系結腸痙攣或腸壁變厚之故。③腹部脹滿:見于急性結腸擴張者,以上腹部膨隆為著。④腹肌緊張:以急性活動期全結腸炎者多見。⑤直腸指檢:肛門、直腸常有觸痛。肛門括約肌張力增高,為痙攣所致。⑥其他:重度病人體溫多在38℃以上,心率快,貧血面容等。 潰瘍性結腸炎是如何分型的,如何區分其輕、中、重度? 根據1978年全國消化疾病杭州會議,“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將本病的臨床表現劃分為: 按病程經過分為四型:①初發型:無既往史初次發病者。②急性暴發型:少見。起病急驟,消化道和全身癥狀嚴重。③慢性復發型:多見。但癥狀輕,復發期與緩解期交替。④慢性持續型:癥狀持續半年以上,提示病變范圍廣泛。 按病情程度分為三度:①輕度:最多見。腹瀉日行2~4次,偶爾出現腹痛,直腸出血量少或無出血。體溫正常,脈率每分鐘小于90次,血紅蛋白大于80g/L,體重減輕小于3kg,其他全身癥狀及體征少見,起病緩慢。②重度:腹瀉較重,日行6次以上,腹痛持續或劇烈,腸出血量大,色鮮紅,體溫高達39℃,脈搏快、超過100次/分,血紅蛋白小于70g/L,血沉明顯增快,血漿蛋白低下,體重減輕大于5kg。③中度: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 按病變分期:可分為活動期與緩解期。 按病變范圍分:有全結腸炎、區域性結腸炎、右半結腸炎、左半結腸炎、乙狀結腸炎和直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腸內并發癥有哪些? 急性結腸擴張:常發生于橫結腸或全結腸,老年人及危重病人易發。臨床表現為脹氣尤著,腹部膨隆,腸鳴音減弱,腹部X線平片示結腸擴張,由于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臨床又稱中毒性巨結腸。低血鉀癥,抗膽堿能藥物、嗎啡制劑及灌腸可成為誘發因素。結腸擴張病機可為腸壁平滑肌張力極度下降和腸神經叢的神經節細胞受破壞所致。 潰瘍穿孔:多在結腸擴張基礎上,繼發急性彌漫性腹膜炎,主見于急性暴發型或有中毒性結腸炎并發癥者,亦可見于乙狀結腸鏡檢時。 并發大出血:潰瘍侵蝕較大血管時,可見結腸大出血,易致休克。 肛周疾病:常見有肛裂、肛周膿腫、肛瘺、痔瘡等。 結腸癌:多見年輕病人,病情越長可能性愈大。病變越廣泛,其癌變率越高。目前,病程在5年內癌變罕見,10年癌變達20%,25年以上可高達40%。 結腸假息肉形成:常見,大小不等,多呈多發性彌漫性分布。 結腸狹窄與腸梗阻:多由粘膜增厚或粘膜下廣泛纖維化所致。表現為多發性,以直腸多見,橫結腸次之,這是導致腸梗阻的原因,多為不完全性梗阻。 潰瘍性結腸炎腸外并發癥有哪些? 貧血:多為缺鐵性貧血,常因失血及肝臟病變所致,其中以中度患者多見。自身免疫性溶血引起的貧血也屢見不鮮。 低蛋白血癥:尤見于慢性持續型病人,因長期腹瀉慢性消耗,負氮平衡而致。 肝臟損傷:可見慢性活動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患者,也是低蛋白血癥的原因之一。 關節炎:常見肥大性單關節炎,一過性游走性關節炎痛,周圍或下腰區關節痛及中毒性關節炎等,偶見強直性脊柱炎。 皮膚、粘膜損傷:可發生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瘍、下肢潰瘍、口腔潰瘍等。 眼損害:以虹膜炎、色素層炎、葡萄膜炎等多見。 其他:如酸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及低蛋白血癥、血栓栓塞癥、動脈炎、系統性血管炎等亦有發生。 潰瘍性結腸炎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 血常規:中、重度貧血病人,血象提示為低血色素、小細胞性貧血,系缺鐵與失血引起,有些病人與溶血有關。白細胞正?蟶擼饗隕哂牒俗笠啤⒅卸究帕3魷旨謚刂ⅰQ赴夠陀?5%。網織紅細胞增多見于病情持續者。 血沉:血沉增快是疾病活動期的簡易而可靠指標之一。 血清蛋白電泳:α1糖蛋白升高是為活動期可靠指標,α2糖蛋白升高則反應病情緩解。低蛋白血癥說明病變廣泛,通常已越過乙狀結腸。γ-球蛋白下降為預后不良之兆。 凝血因子與纖維蛋白原:血液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的原因,可能與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K及并發肝病有關。纖維蛋白原常降低,但重度患者可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出現高凝血狀態,引起血栓形成,主要由于第Ⅷ因子活性增加,常見本病活動期,預后不良。這時表現為纖維蛋白原增加。 電解質測定:血清電解質紊亂見于重度病。低血鉀癥最常見,低血鈉癥次之,亦可出現低血鎂癥,以及代謝性酸中毒。 肝功能方面:部分病人有異常。 鐵代謝:常由慢性失血可致鐵儲備減少,血清鐵、鐵蛋白及轉鐵蛋白下降。 血鋅:在應用ACTH治療或完全性腸道外營養者,血鋅含量可降低。 約30%活動性病人,可見小腸木糖吸收障礙。40%的病人有水、鈉、氯、脂肪吸收障礙,偶見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或維生素K缺乏。 大便常規:肉眼檢查發現血、粘液及膿血,鏡下見大量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及吞噬細胞,糞便培養無真菌及致病菌生長。 潰瘍性結腸炎的特殊檢查有哪些? 放射學鋇劑檢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臨床有癥狀時只用刺激性不大的緩瀉劑,以免誘發急性發作。靜止期時應常規操作腸道準備。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尤其對克隆病、結腸腫瘤有意義。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粘膜淺表病變。常規鋇灌腸X線檢查可見:①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人,X線檢查陰性,中度和重度患者則有典型表現。②結腸壁邊緣呈小鋸齒狀突出的鋇影及鐵軌樣皺襞相。③充盈缺損,假息肉形成,少數病例因結腸壁纖維化及息肉增生,可致腸腔變窄。④結腸袋消失或變淺,結腸縮短僵直,甚至如水管樣。⑤雪花征:由于微小潰瘍及糜爛而附著鋇劑,鋇斑點,氣鋇雙重造影顯示如雪花。⑥排鋇異常。⑦直腸后間隙增大達2cm以上,表示直腸與直腸后組織有嚴重炎癥。⑧應注意結腸癌的有無。 內窺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病變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采用乙狀結腸鏡檢查很有價值,對于慢性或疑為全結腸患者,宜行纖維結腸鏡檢查。一般不作清潔灌腸,急性期重型者應列為禁忌,以防穿孔。內窺鏡檢查有確診價值,通過直視下反復觀察結腸的肉眼變化及組織學改變,既能了解炎癥的性質和動態變化,又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能在鏡下準確地采集病變組織和分泌物以利排除特異性腸道感染性疾病。 鏡下改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兩種情況。 ①急性期表現 輕度:粘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有密集分布的小出血點,并見散在滲血及出血。 中度:粘膜充血,水腫明顯。粘膜表面呈顆粒狀,腸壁脆而易接觸出血,有多數細小淺表潰瘍,粘膜分泌物增多。 重度:粘膜出血,水腫更顯著,病變部位幾乎無正常粘膜,粘膜呈粗細不等的顆粒狀及假性息肉?蚶Q衩饗栽齠嗖⑷諍銑善姓襯で判緯傘<捉喲コ鲅蛘襯っ永茫岢ψ苑⒊鲅屑倌せ蛘襯づа隕鑫鋦哺牽惺奔鶴椿蚣儐⑷庋襯ぴ鏨? ②慢性期表現 活動期:可見正常粘膜結構消失,腸壁僵硬,腸腔狹窄呈管狀,有炎性息肉或潰瘍。粘膜分泌物增多,有充血、水腫或滲血。 靜止期:腸壁僵硬,腸腔狹窄呈管狀,有多數假息肉形成。粘膜炎癥輕,蒼白、出血少,正常結構消失,顯得干燥粗糙。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依據是什么? 根據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學會,1987年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 臨床方面:具有慢性腹瀉、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性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少數患者僅有便秘或不出現血便。既往史體檢中要注意關節、口腔、眼、漿膜、皮膚、肝脾等腸外的臨床表現。 乙狀結腸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①受累結腸粘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結腸,呈彌漫性分布。②腸粘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現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蓋有濃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③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以至紐袋消失,有時可見到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結腸粘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性反應,同時常可見到粘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鋇劑灌腸可見:①結腸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或結腸呈管狀外觀。②復發性潰瘍或有多發性假息肉表現。③結腸粘膜粗糙、紊亂或見細顆粒樣變化。 病理檢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與肉芽腫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 判斷方法:①根據臨床方面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之、、三項之一及粘膜活檢可診斷本病。②結合臨床方面和鋇劑灌腸有、、三項之一者可以診斷本病。③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診斷成立。④臨床方面有典型癥狀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變化者,應列為“疑診”,應予追蹤檢查。 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判斷標準是什么?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檢查、腸粘膜檢查恢復正常。 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 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鏡檢等檢查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潰瘍性結腸炎應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慢性細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細菌性痢疾病史;抗菌治療有效;糞便培養可分離出痢疾桿菌;結腸鏡檢查時取粘液膿血培養,陽性率較高。 慢性阿米巴腸炎:病變主要侵犯右側結腸,亦可累及左側結腸,有散在性潰瘍,潰瘍較深,邊緣潛行,潰瘍間的粘膜多為正常,糞檢可找到阿米巴的滋養體或包囊,通過結腸鏡采取潰瘍面滲出物或潰瘍邊緣處的活體找到阿米巴,陽性率較高。 其他:血吸蟲病及其他病原體和沙門菌屬。腸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病毒等引起的腸道感染,大都可通過糞檢或培養找到病原體,相應的抗菌或抗原蟲治療有效。 克隆病:腹痛、腹瀉、發熱等臨床癥狀與潰瘍性結腸炎頻為相似。克隆病變主要侵犯回腸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臍周,里急后重少見,糞便中常無粘液膿血。腹部腫塊、瘺管形成、肛門及直腸周圍病灶較多見;X線鋇劑造影檢于回腸末端可見線樣癥;乙狀結腸鏡檢查多為正常,若累及直腸或結腸時,可見病變部分粘膜呈卵石樣隆起,有圓形、縱形或匐行性潰瘍,多無滲出性或接觸性出血,病變呈節段性分布,粘膜活檢對本病診斷有意義。 腸結核:潰瘍性腸結核者,多有肺和其他原發結核病灶,多在結腸右側,便血少見,常見有結核性的病理特征及臨床表現,糞檢結核桿菌陽性,正規抗結核治療效果較好。 直腸結腸癌:見于中年以上,多于肛門指診時觸到腫塊,脫落細胞學、結腸鏡及X線鋇灌腸檢查對鑒別診斷有意義,活檢可確診。但結腸癌與結腸炎可并存。 過敏結腸炎:多伴腸外神經官能癥性癥狀;本病多有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腹瀉,糞便可有粘液,但無膿血,常規檢查除稀便或不成形外,無特殊病理成分。結腸鏡和X線鋇灌腸檢,可見結腸激惹性增加,但無器質性病變。需長期觀察,除外消化系統及消化系以外的有關疾病后才能診斷。 放射性腸炎:有腸道炎變,潰瘍形成,硬化性變,狹窄或壞死等?頰呔懈骨輝嗥鶻郵芊派洳∈房勺始稹? 缺血性腸炎:多見老年,由動脈硬化引起。可突然起病,下腹痛伴嘔吐,24~48小時后出現腹瀉、發熱、白細胞增多。病重者腸壞死穿孔易致腹膜炎。輕者為可逆性過程,1~2周至1~6個月時間可治愈。鋇灌腸X線檢時,可見指壓痕征、假性腫瘤、假性憩室、腸壁的鋸齒狀改變及管腔紡錘狀狹窄等。內鏡下粘膜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粘膜的剝脫出血及潰瘍等可保持與正常粘膜的明顯分界。病變在結腸脾曲處者較多。 結腸糞性潰瘍:為堅硬糞塊充塞結腸而引起的腸粘膜潰瘍和出血。鑒別體征:便秘、體虛、長期臥床、脫水及常用導致便秘的抗酸藥,如氫氧化鋁或碳酸鈣等。肛檢或乙狀結腸鏡檢多見堅硬糞塊。病人常有便意而排不出糞或排不盡。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原則是什么? 本病為一病程經歷甚為特殊而又無特異治療的疾病。發作期,主要采取對癥治療,以糾正營養不良,提高血溶量,改善貧血,抑制合并癥,并積極鼓勵患者增強治病信心,堅持合理的治療?航餛謚臥潁φ3只航庾刺<跎俜⒆鞔問⒓跚岱⒆鞒潭群退醵譚⒆髕諳蕖? 休息:暴發型和急性發作期病人應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熱退及腹瀉停止后再逐漸恢復活動。慢性持續性輕型患者不能完全緩解時,也可從事力所能及的適度活動。 飲食與營養:應飲用富有營養而易于消化的食物。發作期不要吃粗纖維多的蔬菜、水果及谷類,不可飲酒及食用過多的調味品。每天蛋白攝入量應達到2g/kg體重,總熱量為2500~3500kcal,少量多餐,持續3個月以上。嚴重腹瀉者可流質飲食。一般患者可進低渣飲食,不必限制飲食種類。病情惡化者應予禁食,易于口外營養療法。如靜脈高價營養療法,以補充蛋白質和熱卡,促進全胃腸休息,改善正氮平衡和臨床癥狀。腹瀉可致鈉、鉀、鈣等電解質丟失,每日可靜滴10%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3000ml,并補充鉀、鈣。急性發作性腹瀉,每天給予維生素A25000單位,維生素D1000單位,維生素B110mg,維生素B25mg,泛酸鹽20mg和維生素C200mg。如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可口服維生素K。 解痙止痛:腹痛、腹瀉可能因腸痙攣引起,可用顛茄酊0.3~0.5ml,每日3~4次,或阿托品肌注,并可酌情選用其他抗膽堿藥物。可待因15~30mg與阿托品1mg合并皮下或肌注。必須注意在中毒性結腸擴張時,禁用解痙劑及鎮靜劑,以免加重病情,致中毒性結腸擴張癥。嚴重腹瀉者可短期慎用抗蠕動止瀉劑如易蒙停,禁用嗎啡類麻醉劑。 糾正貧血:可酌情給予輸入全血、血漿和水解蛋白等。病情活動期,尤大出血時,不可口服鐵劑,因不但不能立即奏效反而加劇腹瀉。 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治療藥物有哪些? 磺胺類:40年代開始用磺胺藥治療本病,其中以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效果最佳。口服后易在腸內分解為磺胺吡啶及5-氨基水楊酸,對結腸壁組織有親合力,起到消炎作用。常用于輕、中型病人。始量為0.5g,每日4次,口服。每隔2~3天增加1g,直到獲得療效。每日總量3~6g,個別可達8g。病情穩定,維持量為1.5~2g/日,持續4周以上,后隔3~5日減量1次,直到每天服用1~2g為止,至少持續1年。然后考慮停藥,以降低復發率。對停藥后易復發者,可選最小劑量長期維持治療。有效率在80%以上。其副作用常有惡心嘔吐、頭痛、全身不適?蛞鳶紫赴跎佟⒐亟諭礎⑵ふ睢⒌鞍啄虻取S繞涫欠妹咳粘?g以上者,副作用明顯。其他如琥珀?前糞邕頡㈦孽;前糞邕蚣案捶叫屢得韉紉部裳∮謾? 抗生素:尤對急性暴發型及中毒作結腸擴張者采用抗生素治療,用前應做細菌培養。如青霉素類、氯霉素、可林達要素、妥布霉素、新型頭孢霉素和先鋒霉素均可酌情選用。不宜口服以避免胃腸道刺激癥狀。 滅滴靈:每日1200mg,分3~4次口服,3~6個月為一療程,目前尚未有嚴重副作用的報道。病程越短療效越佳,病程在一年以上者,有效率在60%~70%。 激素治療:包括糖皮質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本類藥物能抑制炎癥和免疫反應,緩解毒性癥狀,近期療效較好,有效率達90%。另外激素可增加食欲,改善病人情緒。如小劑量強的松15mg,可明顯減少復發率。并發腹膜炎或腹腔內膿腫形成者不宜應用。 ①口服皮質激素:病情活動期且病變廣泛者,強的松每日40~60mg,分3~4次口服。病情穩定逐漸減量,每日10~15mg,持續半年后停藥。在減量過程中或停藥后,給以柳酸偶氮磺胺吡啶,以防停藥后或減量過程中病情復發。 ②局部給藥:病變只限于乙狀結腸直腸者,可選:含氫化可的松10mg的肛門栓劑,每日2~3次;琥珀酸氫化可的松50~100mg或強的松龍20~40mg溶于50~100ml液體中,每日1~2次,保留灌腸,同時加用SASP及適量的普魯卡因或中藥煎劑,10~15天為一療程。灌腸后囑病人平臥位或俯臥位,左、右、側位等各15~20分鐘,以利藥后均勻分布粘膜面上。 ③靜脈用藥:如暴發型、嚴重活動型及口服無效者多采用。氫化可的松200~300mg或半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200~300mg,或α-1-磷酸強的松龍40~60mg,10~14天為一療程。病情穩定后改口服劑,強的松60mg/日口服。 免疫抑制劑:適用于病情較重,病變范圍較廣者。考慮選用硫唑嘌呤,6mp、CTX等。6-巰基嘌呤1.5mg/kg,分次口服;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療程約1年。其療效至今不明確,本類藥物毒性大,副作用多,尤其對骨髓造血功能影響大,在用藥中應定期復查骨髓象。 如何辨治下焦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 證候表現:病情較重,腹痛而瀉,瀉下如注,血便臭穢?蛐合濾慵芭а悖拐統γ孛拋迫忍弁礎;虬楹劍姆巢荒詬剎揮紗舨徽瘢虺嘍躺伲頗澹齷┦*? 證候分析:患者脾胃不足,脾運失司,水濕內?蚴櫪ⅲ舳齲仍探崠蟪Γ鹵局ぁJ認亂拼蟪Γ麓脊δ蓯С#然ソ幔兆璩ξ福煥蚋雇錘剮?熱重濕蘊,熏灼腸道,脈絡受損,脂膜腐蝕而便下,赤白粘凍甚血便隨下;病急暴注下迫,見肛門灼痛,下利赤白粘凍或伴里急后重;濕熱之邪損傷正氣,傷在血分則便血,傷在氣分則便膿,氣血兩傷,則膿血并見。濕為陰邪,其性粘膩,可兼有身重疲困,不思飲食等癥。熱盛津傷則口干,濕邪不去則口干不欲飲。泄瀉津傷,化源不足則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乃濕熱內盛之征。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本方重在清化腸中濕熱,升清降濁止瀉。方中葛根煨用,主以解肌退熱,又能升清止瀉;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燥濕降濁;甘草和中止痛。 發熱較重者,加入銀花、公英、柴胡;暑熱侵犯,入六一散清熱解暑,利濕止瀉;如濕邪偏盛,胸脅痞滿、渴不欲飲、苔白膩,應酌加藿香、佩蘭、蒼術、白蔻仁;濕熱并重,發熱、口渴喜冷飲,苔黃厚,則加金銀花、白頭翁、秦皮、馬齒莧、生大黃等;伴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姜竹茹;大便下血可用當歸、赤芍、赤小豆、秦皮等以養血祛濕,清熱解毒,也可以槐花、地榆涼血止血,防風、炒荊芥清血中之風,或加三七粉、云南白藥,以化瘀生新、散血止血,加白及粉以助生肌止血。 熱毒熾盛型潰瘍性結腸炎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發病急速,壯熱不退,口渴心煩,胸悶不適,惡心嘔吐,腹痛劇烈,里急后重,利下膿血,紫紅量大,或呈血水狀,便次頻頻,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甚至昏迷痙厥。 證候分析:危重證,多見于暴發型潰瘍性結腸炎。毒熱之勢,性猛烈故病急驟。熱結陽明,津液耗傷,則壯熱口渴;熱擾心神,為心煩不寧;熱毒攻脾胃,故脘悶不適,惡心嘔吐;熱毒熾盛,氣血瘀滯,腸腑壅塞,濁氣不降,見腹痛窘迫,里急后重;熱毒互結,耗傷氣血,化為紫紅膿血,或熱傷絡脈,暴注下迫,呈血水之狀;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皆為熱毒熾盛之證。若熱毒內陷心營,蒙蔽神明,可見神昏譫語;熱極生風,肝風內動,則見痙厥。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白頭翁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共奏清熱涼血,解毒寧神之功。方中白頭翁清熱利濕,解血分之毒邪;合黃連、黃芩、黃柏、知母解毒涼血、活血;大黃導熱下行,泄毒祛邪,蕩激大腸之毒熱;生石膏清瀉氣分之熱邪。 如熱毒兩燔,播及營血,高熱神昏譫語者,可服用紫雪丹或安宮?仆?~3g,以清熱泄毒,開竅醒神;若高熱、抽搐痙厥者加用紫雪散2g,全蝎10g,鉤藤15g,以清肝熄風鎮靜;如嘔吐頻繁,胃陰耗傷,舌紅而干,應酌加西洋參12g,麥冬30g,石斛15g,養胃陰;屢嘔不止,可投玉樞丹口服以和中止嘔;下利無度,水食不入或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冷汗出,喘促者,乃毒熱內閉,陽氣外脫,急服獨參湯或人參四逆湯濃煎頓服,以益氣固脫。 瘀阻腸絡型潰瘍性結腸炎是如何辨治的? 證候表現:下利日久不愈,便下糞少不盡,大便時稀時干,便如粘凍或黯血,或血色黑光如漆,腹部刺痛固定,左側少腹為著,按之痛劇難忍。常捫及條索狀瘀塊,面色暗滯無華,舌邊瘀斑瘀點,舌質暗紅,脈沉澀。 分析:病久下利日久入絡,血瘀壅滯腸絡而成。瘀血日久內停腸腑,損傷氣血,不通則痛,氣滯血瘀,則瀉下糞少夾粘凍黯血;瘀血內阻,血不歸經,敗血于外血黑如漆;血瘀腸絡,脈絡受阻,則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按之痛著;面色暗滯無華,舌邊瘀斑點,舌質暗紅,脈沉澀,均為瘀血內停,腸絡瘀阻之征象。 治法:通絡化瘀,活血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本方重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和營止血。蒲黃、五靈脂、當歸、川芎為本方君藥組成,具有活血行血、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養血生新之力;配香附、烏藥、枳殼、元胡、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定痛;合肉桂、干姜、小茴香溫經散寒行瘀,腸絡瘀血得散則瀉痛而止。 如氣血瘀滯易化為膿血,大便可呈赤白粘凍,應與白頭翁湯同用,以清熱利濕涼血;兼氣滯內停,加檳榔10g,山楂10g,以消食導滯;挾有瘀阻者,多見滯下粘液為主,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同用,以溫化痰濕之邪;有血熱,大便暗紅,上方投三七粉3g,大黃炭10g,以涼血止血;如氣虛,見神疲乏力,加黨參15g,白術12g,以健脾益氣,養血行血。 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型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腹瀉、便秘交替發作,時作時止,多因惱怒而發作或加重。常為腹痛欲瀉,瀉后痛減,矢氣頻作,便溏粘液多,時夾膿血,日行3~4次,左少腹墜脹或里急后重,伴有納呆痞滿,噯氣不舒,心煩不寧,舌質紅,苔薄白而膩,脈弦。 證候分析:肝強脾弱,肝乘脾土,脾失運化為病機特點。肝主氣,易暴發,肝失疏泄,橫逆乘脾,脾失健運,中氣下陷,則便溏時作時止,每因情志波動發作或加重;氣機不暢,郁滯不達,則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肝氣郁滯,氣機失利,故腹痛欲瀉,瀉后痛減;氣滯不暢則矢氣頻繁而作;肝脾不和,脾被濕圍,運化失常,則大便溏薄,粘液較多;氣滯化火,肝郁則熱,傷及血絡,則心煩不寧,便夾膿血;氣滯壅塞大腸,則少腹墜脹,里急后重;肝氣乘脾犯胃,氣機升降失常,則脘痞不適,噯氣不舒,納呆不振;舌質紅、舌苔薄白而膩,脈弦均為脾虛肝強之象。 治法:抑肝健脾,理氣化濕。 方藥:逍遙散合痛瀉要方加減,共奏疏肝健脾之功。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氣、緩急止痛;白術、茯苓、陳皮、山藥理氣健脾祛濕;防風、薄荷疏肝養肝,醒脾燥濕;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如兩肋脹痛,脈弦,上方加醋元胡10g,郁金12g,以疏肝止痛;如便秘、腹瀉互作,加檳榔12g,沉香6g,以疏導氣滯;腹脹絞痛者,加枳實10g,川樸6g,以行氣消脹;噯氣嘔惡為肝氣犯胃,胃氣上逆,肝胃不和,上方合旋覆花10g,代赭石30g,以降逆止嘔;脾虛瀉下次數增多,上方加黨參15g,升麻10g,以升補脾氣;情志郁結,不思飲食,加合歡花10g,玫瑰花10g,以疏肝醒脾。 如何辨治脾胃虛寒性潰瘍性結腸炎? 證候表現:下利日久,便冷稀薄,帶白凍或便下不爽,遇寒冷或食入生涼之物發作,腹部隱痛,喜熱喜按,腸鳴腹脹,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病久不愈,脾胃陽虛,運化不健,虛寒內生,故便下清冷溏瀉,完谷不化,帶白凍;寒為陰邪,如受寒、食入生冷,易損脾陽,因而發作;虛寒內留,滯留于腸,阻滯氣機,故腹部隱痛,喜熱喜按,便下欠爽,腸鳴腹脹;脾主四肢,脾陽不振,不達四肢經脈,則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均為脾胃虛寒之象。 治法:健脾溫中,散寒止痛。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味。方中黨參、白術甘溫益氣健脾;附子、干姜溫中散寒,振奮中陽;甘草調和藥性。 如嘔吐吞酸,寒熱并存者,加川連6g,以清熱和胃降逆;少腹拘急冷痛者,加花椒6g,小茴香6g,以溫暖下元,理氣止痛。 氣陰兩虛型潰瘍性結腸炎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患潰瘍性結腸炎,久治不愈,反復發作,頭暈乏力,心煩熱,腹脹不適,大便干結,臨廁努掙,舌質紅、少苔偏暗,脈細數。 證候分析:脾胃不足,氣血虧損,故神疲乏力,頭暈;運化失職,大腸傳導無力,雖有便意而努責不下;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瀉泄失常,便秘;因病及陰,陰血不足,不能濕潤大腸,腸道干燥故大便干結;陰虧血少,則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均為氣陰兩虛征。 治法:益氣養陰,健脾益腎。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方中黨參、黃芪、甘草補中益氣,升陽扶脾;地黃、當歸、芍藥、烏梅、元參、何首烏養血生血,生津扶脈;佐以枳殼、陳皮行氣除滿;麻仁、桃仁、蜂蜜潤腸通便。 如虛中夾實,合并大腸濕熱者,加全瓜蔞、炒杏仁、黃芩清熱除濕;大便下血,加地榆炭、槐米;如便秘腹瀉交替者,加大劑量炒白術30g,炒山藥15g,何首烏15g、當歸15g,健脾益腎,養血潤腸。 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黎明泄瀉,腸鳴臍痛,瀉后痛減,大便稀薄,混雜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舌體胖、多有齒印,脈沉細無力。 分析:病久漸虛,脾病損腎,則見脾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未復,脾腎陽虛者,胃關不固,隱痛而作,腸鳴即瀉,又稱“五更泄”、“雞鳴泄”;瀉后腑氣通則安;腎虧則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腎陽虛衰,命門火衰,溫煦無力,小便清長,夜間尿頻;舌質淡,舌體胖有齒印,脈沉細無力,均為脾腎陽虛之征。 治法:健脾溫腎止瀉。 方藥: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加減?蛘嬡搜嗵饋K納褳櫛律鏨⒑?附子理中湯溫腎健脾,方中附子、補骨脂溫補腎陽;理中湯合吳茱萸、肉豆蔻溫脾暖中,五味子澀腸;合湊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真人養臟湯,溫補脾腎,收澀固腸。方中人參、白術、炙甘草溫脾益氣;肉桂、肉豆蔻溫腎暖脾,散寒止痛止瀉;廣木香調氣;白芍緩急止痛;當歸和血;訶子、米殼收澀固腸;全方溫脾腎、澀固脫、調氣血。常用于下利日久、腸中積滯已去,虛瀉滑脫,氣血不足者尤宜。 如脾陽虛為主:重用人參、白術、炮姜、石蓮子;腎陽虛者,重用附子、肉桂、補骨脂;瀉脫不禁,舌苔無滯膩者,加米殼10g,訶子10g,赤石脂15g等;如少腹痛加香附15g,吳萸15g,烏藥15g;腹痛加元胡10g,砂仁10g;如久瀉不止脫肛,加黃芪30g,升麻10g,以升陽益氣固脫;若久瀉不愈,脾腎陰虛者,加天冬15g,黃精15g,寸冬15g,填陰之劑。 潰瘍性結腸炎的局部治療方法有哪些? 由于本病主要侵犯腸粘膜或粘膜下層,伴有糜爛和淺表性潰瘍的非特異性疾病。病變以遠端結構為主,直腸給藥療法能使藥物直達病處,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堿度和酶對藥物的影響,保持藥物性能,使藥物吸收更為完善,并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從而使粘膜修復、潰瘍愈合而達治愈的目的。所以直腸給藥療法為治“潰結”常用方法。其中包括保留灌腸法、直腸點滴法、直腸噴粉法和栓劑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腸法最常用而普通。 常用灌腸通用方:①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錫類散03g。②敗醬草30g,炒五倍子5g,枯礬3g,煅瓦楞15g,煅龍骨30g,生牡蠣30g。③05%~1%普魯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藥05~1g,青黛5g。 直腸點滴法:采用開放式輸液法,將藥液滴入直腸,本法給藥準確、迅速,保留時間長,方法靈活方便,具有直腸輸液的作用特點,是一種無創傷性治療方法。但需辨證選藥、藥液配制、位置、藥溫、療程等同保留灌腸法。 潰瘍性結腸炎的預后如何,如何進行預防保健? 預后:本病預后的好壞,取決于病型、有無并發癥和治療條件。輕型者預后良好,緩解率80%~90%,重型者緩解率約50%。全腸炎型死亡率高達25%左右。急性暴發型死亡率高達35%。總之,病情多遷延反復,少數病人也可長期緩解。 預防保健:由于本病原因不清,尚無具體的預防措施,對長期反復發作或持續不穩定的病人,保持心情舒暢安靜,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避免勞累,預防腸道感染,對防止復發或病情進一步發展有一定作用。此外應注意病人的心理調節和控制飲食,對腹痛、腹瀉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飲食;對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魚、蝦、蝎、鱉、牛奶、花生等應盡量避免食用;應忌食辣椒,忌食冰凍、生冷食品,戒除煙酒嗜好。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chroniculcerativecolitis)是結腸的一種慢性炎癥。因其病因不明,故又有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idiopathiculcerativecolitis)之稱。病變可累及結腸各段,偶見于回腸。本病病變部位多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這可能是由于該處鏡檢診斷較為方便之故。臨床上有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病程有時緩解,可持續多年。 病變 最初結腸粘膜充血并出現點狀出血,粘膜隱窩有小膿腫形成。膿腫逐漸擴大,局部腸粘膜表層壞死脫落,形成表淺小潰瘍并可累及粘膜下層。潰瘍可融合擴大或相互穿通形成竇道。病變進一步發展,腸粘膜可出現大片壞死并形成大的潰瘍。殘存的腸粘膜充血、水腫并增生形成息肉樣外觀,稱假息肉。假息肉細長,其蒂與體無明顯區別。有時潰瘍穿通腸壁引起結腸周圍膿腫并繼發腹膜炎。病變局部的結腸可與鄰近腹腔器官發生粘連。 鏡下,早期可見腸粘膜隱窩處有小膿腫形成,粘膜及粘膜下層可見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潰瘍底部有時可見急性血管炎,血管壁呈纖維素樣壞死。潰瘍邊緣假息肉形成處的腸粘膜上皮可見有不典型增生,提示有癌變的可能。晚期病變區腸壁有大量纖維組織增生。 合并癥 本病除可引起結腸周圍膿腫、腹膜炎外,尚可合并腸癌,且一般為多發性腸癌。癌變率決定于病程長短及病變范圍。一般患病15年以上者癌變率達5%~10%。此外,在暴發型病例,結腸可因中毒喪失蠕動功能而發生麻痹性擴張,故有急性中毒性巨結腸之稱。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明,現多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據報導,在大約不到半數的患者血清中可查出抗自身結腸細胞抗體。這種自身抗體可與結腸組織浸液或由大腸桿菌E.coli-14提出的多糖類抗原起交叉反應。這種交叉反應結果可引起腸粘膜的免疫性損傷。但也有在正常人血清中檢出此類抗體的報道。總之,造成本病結腸粘膜破壞及潰瘍形成的免疫學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什么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病變主要限于結腸的粘膜層,且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但可向近端擴展,以至遍及整個結腸。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最多見,男性稍多于女性。主要癥狀有腹瀉、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長,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近年來,本病似有增加趨勢,可能與臨床上對本病的認識較以前有所深入有關。 根據本病的臨床特點,大致可將其歸屬于中醫學的“泄瀉”、“久痢”、“滯下”、“臟毒”、“血痢”等范疇。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大量事實證明,本病的發生與免疫因素有關。 ①本病病人常伴有免疫病。除潰瘍性結腸炎的腸內表現外,常有虹膜炎、眼色素膜炎、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血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溶血性貧血等自身免疫病。而且,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②體液免疫:小兒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內有與胎兒結腸的酚水提出物起作用的高滴度血凝抗體,病人大腸組織內曾分離出作用于腸粘膜上皮的抗體,患者血清中抗大腸桿菌O14型的抗體能與結腸上皮抗原起交叉反應,病人血清常含有一種抑制巨噬細胞移行的因子等。 ③細胞免疫:病人的淋巴細胞與正常成人或胎兒的結腸上皮細胞共同培養,可使結腸上皮受損,說明病人的淋巴細胞已被致敏,出現了細胞毒作用,這種細胞毒作用可由大腸桿菌O14型等的菌體中提出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細胞、激發K細胞而產生,細胞毒作用對本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④免疫復合物:熒光免疫技術顯示本病患者結腸粘膜固有膜有IgG、補體和纖維蛋白原沉積的免疫復合物存在;本病的腸外并發癥如關節炎、皮疹和血管炎等也可能與免疫復合物沉著有關。 ⑤利用免疫學方法,可在動物中成功地制成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模型。 精神神經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續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臨床可見有些病人伴有焦慮、多疑、緊張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的病情復發或惡化,每與精神緊張、內心沖突和焦慮不安等因素有關。 這是因為大腦皮層活動障礙可通過植物神經系統而產生腸道運動亢進、腸血管平滑肌痙攣收縮、組織缺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形成結腸粘膜的炎癥、糜爛及潰瘍。 采用精神療法可收到一定效果。但近年來發現,本病有精神異常和精神創傷史者并不比一般人多見。可能有些患者由于疼痛折磨而繼發精神障礙,成為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但不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只是誘發因素而已。 本病因種族不同,發病差異懸殊。據統計,黑人的發病率僅為白人的1/3,猶太人比非猶太人多3~5倍。常為家族性,有血緣關系的病人親屬5%~15%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單卵雙胎兒可同患本病。本病病人的組織相容抗原屬HLA-B27及B27者居多,尤其伴強直性脊椎炎者,屬HLA-B27者可高達50%~90%?諞隕險廡┦率擔商崾疽糯蛩卦詒靜》⒉≈姓加幸歡ǖ匚弧? 潰瘍性結腸炎與感染因素有關嗎? 潰瘍性結腸炎腸粘膜的炎癥改變雖與許多感染性腹瀉者相似,某些病例糞便中亦可培養出細菌,如鏈球菌等,部分病例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亦有效,因而有人認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在本病患者中未能檢出相同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多年來反復研究,也未能直接找到感染微生物的根據,以可能的病原體如多種細菌、病毒、真菌等作實驗性移植也未獲成功,故多數人認為感染不是潰瘍性結腸炎的直接發病原因。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與細菌性痢疾非常相似。在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例中,有菌痢既往史者為數不少,在大量慢性細菌性痢疾的病例隨訪中,確實發現有部分菌痢病人演變為本病。由感染因素轉換成非特異性的發病,這一過程尚未清楚,有人提出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也有人認為,起病由痢疾桿菌或溶組織阿米巴所引起,而慢性病程可能是由于一般不致病的腸內細菌所致。 潰瘍性結腸炎如何分類? 潰瘍性結腸炎有2種分類方法: 按病程經過可分為4個類型: ①慢性復發型:最多見,本型病變范圍小,癥狀較輕,往往有緩解期,但易復發,預后好。 ②慢性持續型:本型病變范圍廣,癥狀多持續半年以上。 ③急性暴發型:本型最少見,起病急驟,腹部和全身癥狀嚴重,易發生大出血和其他并發癥,如急性結腸擴張、腸梗阻以及腸穿孔等。以上3個類型可互相轉化。 ④初發型:指無既往史,而系首次發作者。 按病情程度又可分為以下3級: ①輕度:輕度最常見,起病緩慢,腹瀉輕,大便次數增加不多,糞便多成形,血、膿和粘液較少,出血量少,呈間歇性,可有腹痛,但程度較輕,缺乏全身癥狀和體征。 ②中度: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但無截然的分界線,中度患者可以在任何時候發展為重度,甚至發生急性結腸擴張和結腸穿孔等并發癥。 ③重度:起病急驟,有顯著的腹瀉、便血、貧血、發熱、心動過速、厭食和體重減輕,甚至發生失水和虛脫等毒血癥征象,常有持續的嚴重腹痛、腹部膨脹、滿腹壓痛,提示結腸病變廣泛而嚴重,常可發展成十分嚴重的急性結腸擴張,實驗室檢查可見血白細胞增多,血沉加速,低白蛋白血癥。 潰瘍性結腸炎有何癥狀和體征? 本病一般起病緩慢,少數急驟,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發作的誘因有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失調及繼發感染等。 腹部癥狀 ①血性腹瀉:為最主要癥狀,糞中含血、膿和粘液。較重者每日腹瀉可多達10~30次,呈血水樣,無糞質。 ②腹痛:輕型病人和緩解期可無腹痛或呈間歇性隱痛,一般為痙攣性左下腹或下腹部陣痛,偶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緩解的規律。若并發中毒性巨結腸或炎癥波及腹膜,則為持續性劇烈腹痛。 ③里急后重:因直腸炎癥刺激所致。 ④其他:常有腹脹、噯氣、惡心、食欲不振及嘔吐等表現。 全身癥狀:體溫正?蟶擼斃云詼喑魷址⑷取V刂⒒頰咴虺魷秩磯狙ⅲ梢蛩⒌緗庵省⑽亍⒌鞍字實卻映Φ藍б約把崾扯綠逯丶跚岷吞辶ο陸怠? 體征:輕型病人除左下腹有輕壓痛外,無其他陽性體征。重癥和暴發型病人,可有明顯鼓腸、腹肌緊張、腹部壓痛和反跳痛。有些病人可觸及痙攣或腸壁增厚的乙狀結腸和降結腸,腸鳴音亢進,肝臟可因脂肪浸潤或并發慢性肝炎而腫大。 直腸指檢:常有觸痛,肛門括約肌常痙攣,但在急性中毒癥狀較重的病人可松弛。指套染血。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有哪些并發癥? 病程較長,病情嚴重的病人,可有局部和全身的并發癥。其中局部并發癥較為常見,約占1/4,全身并發癥不多見,小于10%,本病常見的并發癥有: 中毒性結腸擴張:在急性活動期發生,發生率約2%,是由于炎癥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以致腸壁張力低下,呈節段性麻痹,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腸壁菲薄,病變多見于乙狀結腸或橫結腸。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及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鴉片類藥物等。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癥狀明顯,伴腹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增多,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容易并發腸穿孔。病死率可達11%~50%。 潰瘍穿孔:在結腸擴張基礎上易引起潰瘍穿孔并發急性彌漫性腹膜炎。 潰瘍出血: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癥亦是一個重要原因。往往因出血量大而需要治療。 癌變:癌變的發生與疾病時限和病變范圍有關,病程越長,范圍越廣,癌變越多。發生率約5%,比無結腸炎者高10倍,多見于結腸炎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結腸狹窄和腸梗阻:修復過程中,大量纖維組織形成的瘢痕可引起結腸狹窄和腸梗阻,多見于結腸遠端。 潰瘍性結腸炎應與哪些疾病鑒別?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慢性細菌性痢疾:往往有過明確的急性細菌性痢疾史,且從糞便、直腸拭子或內鏡檢查時所取得的滲出物進行培養,可分離出痢疾桿菌,抗菌藥治療有效。 慢性阿米巴腸病:病變以近端結腸為主,潰瘍的邊緣為潛行性,介于潰瘍之間的結腸粘膜正常,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用抗阿米巴藥物治療有效。 腸道激惹綜合征:糞中可有大量粘液,但無膿血。除腸道癥狀外,患者往往伴有頭痛、焦慮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明顯的神經官能性癥狀,X線和結腸鏡檢查僅提示有結腸痙攣等改變,而無別的炎癥病變可見。 結腸癌:本病多見于中年以后,表現為腹瀉、膿血便和腸梗阻等。X線檢查顯示病變部位有粘膜破壞、腸壁僵硬、充盈缺損及腸腔狹窄等腫瘤征象;直腸指診可觸及腫塊,內鏡檢查可見到癌腫,并可經活組織檢查證實。但必須指出,有時可在結腸癌的基礎上并發結腸炎;或反之,在潰瘍性結腸炎的基礎上并發結腸癌。 克隆病:克隆病病變主要侵犯回腸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臍周,里急后重少見,糞便常無粘液膿血,腹部腫塊,瘺管形成,肛門及直腸周圍病灶較多見;X線鋇劑造影檢查于回腸末端可見線樣征;乙狀結腸鏡檢查多屬正常,若累及直腸和結腸時,可見病變部位粘膜呈卵石樣隆起,有圓形、縱行線狀或匐行性潰瘍,多無滲出性或接觸性出血,病變呈節段性分布,粘膜活組織檢查對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血吸蟲病:有與流行區疫水接觸史,糞便可檢出血吸蟲卵或孵化毛蚴陽性。內鏡下,見到粘膜下黃色顆粒等典型病變,直腸粘膜活組織壓片低倍鏡檢可找到蟲卵,此外,可有肝、脾腫大,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其他臨床表現,在有效的抗血吸蟲病治療后癥狀好轉。 潰瘍性結腸炎的一般治療應注意些什么? 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和暴發型病人,一定要住院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休息:在急性發作期或病情嚴重時均應臥床休息,其他一般病例也應適當休息,注意勞逸結合。 鎮靜:病人往往有焦慮不安、情緒緊張等神經過敏表現,因此,應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關心體貼病人,向病人解釋病情,充分理解并盡力滿足病人的要求和愿望,耐心開導,使病人減少顧慮,保持穩定的情緒與精神愉快,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可予鎮靜安定藥如利眠寧、苯巴比妥及安定等。 飲食:以柔軟、易消化、富于營養、有足夠熱量為原則,宜少食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最好能達到2g/kg體重。對急性發作期與暴發型病例,飲食應限于無渣半流質,重癥或病情惡化時應予以禁食,給予靜脈高能營養療法,避免冷飲、水果、多纖維素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 治療腹痛、腹瀉:腹痛或腹瀉次數較多者,可用抗膽堿解痙藥如阿托品、普魯苯辛、山莨菪堿、安胃寧、羥苯環亞胺等,但必須謹慎,此類藥不宜久服,久服有依賴性,大劑量還有引起急性結腸擴張的危險。除嚴重腹瀉可以小心試用抗蠕動藥,如復方苯乙哌啶或氯苯哌酰外,應盡量避免麻醉劑。 治療貧血;可根據病情給予少量多次的輸血,還應補充鐵劑,口服不能耐受時,可肌注右旋醣酐鐵及山梨醇鐵等,有時還需補充葉酸。 補液:當急性發作時,特別是暴發型,患者常有嚴重失水、電解質紊亂,尤其是因嚴重腹瀉時,結腸粘膜吸收鈉時分泌出等量鉀進入腸腔,并自糞便中大量排出,導致顯著的低血鉀。可根據血鉀水平,將鉀加入常規液體中及時補充糾正。 靜脈營養:指的是采用股靜脈或頸靜脈插管輸注高滲葡萄糖溶液、血漿、白蛋白、氨基酸和脂肪乳糜等。適用于禁食者,病情嚴重,有腸梗阻、腸瘺、手術前后或大面積腸切除后有短腸綜合征者。 目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藥物有哪些? 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磺胺藥,為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的藥物。 腎上腺皮質激素和ACTH:適用于結腸病變廣泛的急性期和嚴重病例,每日ACTH20~40單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滴注,或ACTH乳劑80~1000單位皮下注射;每日氫化可的松100~3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緩慢滴注,通常2周為一療程,或口服強的松或強的松龍20~80mg/d。經以上劑量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后,宜逐漸減量,至維持量時,可每晨或隔日一劑,一般服用強的松。待病變完全或基本消退,然后在1~3個月內逐漸減量直至停用。 為了避免長期全身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引起不良反應,對病變局限于直腸和乙狀結腸遠端的較輕型病例,可局部給藥。輕癥病例和降結腸病變的病例,可采用注射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100mg或注射用強的松龍20mg加生理鹽水,保留灌腸,睡前1次,癥狀控制后改為每周2~3次,療程1~3個月。國外報道用本法治療遠端結腸炎,有效率為75%;國內使用激素或加中藥灌腸,療效有所提高。直腸病變嚴重的病例可采用含氫化考的松10mg的抗菌藥物栓劑,每日兩次納入肛門,每次1支;也可作灌腸治療,但易發生直腸痙攣,不易保留,可于藥液中加入普魯卡因,或用糖皮質激素泡沫劑有助于藥液保留。 抗感染藥物:首選柳氮磺胺吡啶,本藥的治療機理,主要是口服后被結腸細菌分解為磺胺吡啶與5-氨基水楊酸,前者重新吸收代謝后從尿排出,而后者則在腸道內發揮消炎作用,此藥可以減輕發作和減少發作,較適用于慢性期。對于輕度、中度病人于發作期每日4~6g,分4次口服,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日2g,分2次口服,使用1~2年。據認為最佳療效期間是6~24個月,故最長使用兩年后即需重新評價療效。該藥對本病治療有效率一般在80%以上。在服藥期間,本藥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頭痛,偶爾引起粒細胞減少癥、藥疹和產生精液異常而導致不育。副作用發生與藥量有關,日用量4g以上者,副作用顯著增多。 目前已有新藥如水楊酸偶氮苯甲酸、偶氮水楊酸二鈉等問世,它們均能保存SASP的有效成分5氨基水楊酸,而減少SASP的副反應,這些藥物的長期用量平均每日1.8g。另外,現在有直接口服的5-SAS制劑,因在小腸吸收起不到治療結腸潰瘍的作用,可應用5-SAS2~4g置于適量溶液中,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灌腸,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重復。對磺胺過敏的病人,可每日口服氨芐青霉素2~4g,或頭孢氨芐2~4g。 近年發現本病患者的腸內有某種厭氧菌的繁殖,有時,在活動期患者的糞內,可檢出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的外毒素,而后者可加劇病變和癥狀,對于此等病情,可采用甲硝唑或萬古霉素口服來控制癥狀。 免疫抑制劑:對磺胺藥或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病例,有人主張改用或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或6-巰基嘌呤,劑量均按每日1.5mg/kg計算。但本類藥物毒性大,副作用多,特別是對骨髓的抑制,故使用時必須慎重,用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象,嚴密觀察血液白細胞的改變,當白細胞數減少至5×109/L以下,宜減半服用,白細胞數減至3×109/L以下者應停藥。一般療程半年至2年。這些藥物對本病的療效尚未確定,在動物模型中還表明有致癌作用,因此,這類藥不是常規使用的藥物,只有在其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有使用的價值。 潰瘍性結腸炎什么情況下需要手術治療? 多數病人經藥物治療和一般治療后,病情可獲得緩解,但也有一些嚴重發作的病人,其病變范圍廣泛,經用內科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并發癥,常需外科手術治療。手術的適應癥為: 腸穿孔或瀕臨穿孔; 大量或反復嚴重的出血; 腸狹窄并發腸梗阻; 已有癌變或多發性息肉; 急性結腸擴張,經內科治療無效; 結腸周圍膿腫或瘺管形成, 并發關節炎、皮膚和眼部病變,藥物治療無效; 長期內科治療無效,影響兒童發育。 手術方式有多種,結腸、直腸切除及回腸造瘺術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手術方式。選擇性手術的病死率約3%,術后一般均無復發,絕大多數病人能在術后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對病人選用何種手術方式,應根據病變性質、范圍、病情及病人全身情況作出決定。 潰瘍性結腸炎的預后如何? 潰瘍性結腸炎的預后好壞,取決于病型、有無并發癥和治療條件。輕型者預后良好,治療緩解率80%~90%,且部分病人可長期緩解;重型者治療緩解率約為50%;少數暴發型者,病情兇險,病死率高達35%左右,但治療后往往也有好轉可能;若并發急性結腸擴張時,預后則特別差,病死率高達25%左右;20歲以下或60歲以上者,病情較重,病死率高達50%;病程漫長、病變廣泛的活動性病例有并發結腸癌的危險性。 總之,潰瘍性結腸炎雖病程漫長,有多次緩解和復發,不容易徹底治愈,但大部分病人的預后良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ivg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